分家析产作为中国的特有传统,我国法律对此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在实践中,法官也仅是依照民法、物权法、合同法、亲属法等有关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多为血亲关系)之间的争议直接抽象为某种权利义务关系的争议进行处理。但是,传统观念存在使得分家析产的处理不仅仅是对家庭财产的分割,而是涉及到家庭赡养、教育等,因此,基于上述的分析和定位,我们在分家析产中应确定家庭财产的范围、性质以及明确区分家庭财产关系,坚持正确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以保障家庭功能的实现以及家庭秩序的良好运行。
1、兼顾法律规定与民间习俗的原则
分家析产在我国有着特殊的传统,在民间的处理中也有着一套自有的处理原则。因此,在处理分家析产时,我们应该考虑法律规定与民间习俗之间的契合问题。传统上,农村中的分家析产往往是由父母主导进行的,而且在分家析产的过程中掺杂着赡养义务的分配,家庭财产的分配往往与赡养义务的承担相互联系。所以,在分家析产的处理中,应尊重民间习俗,协调民间习俗与法律规定的冲突,从权力分配与义务承担的公平性上考量,司法实践也表明,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也往往将农村社会一般的、通行的正义理念、善良的道德风俗为参照标准,将情感作为法理的补充。法律代表着理性化的思考方式,,而社会生活更多地体现了普通百姓的感性化的生活逻辑,这就使法律在无形中与社会大众之间产生思考方式上的鸿沟。法官的社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鸿沟,以经验来检验理性,在这种思考方式基础上作出的司法判断更容易与社会大众产生亲和力,使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更为流畅、自然。(7)
2、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
无论从法律规定出发还是从民间习俗考量,对于分家析产的处理,我们都应兼顾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如上文所言,平等是指家庭成员在分家析产的过程中应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其取得家庭财产的权利是平等的,而非忽略女性以及未成年人的利益。公平是指对于分家析产中家庭成员对于权利的取得和义务的承担应遵循公平的原则,至于取得财产的多少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与法律规定相结合进行确定,根据家庭成员约定的规则,以及对家庭财产的贡献程度、家庭的伦理性要求、法定分配原则等因素所决定和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