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证期限如何确定?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制度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2012年修正《民事诉讼法》时将举证期限制度上升到到法律规定,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一审、二审、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的举证期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根据2020年5月1日修正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1条、2022年4月10日修正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99条、第266条和第275条的规定,关于举证期限的确定应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举证期限的确定有两种形式:当事人协商确定和法院指定。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应当经法院准许。因为如果当事人久商不决、恶意拖延,则会降低司法效率;同时当事人可能滥用诉讼权利,随意协商确定举证期限,造成法院审理案件工作的被动。所以,当事人协商确定举证期限是否准许,由法院进行最终裁量。
第二,一审普通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5日,这是底线规定,与被告的答辩期限保持一致。不得少于15日的规定,目的是防止法院为了加快案件审理进度和快速结案而指定的期限少于15日,期限过短,使得当事人没有充分的时间收集、整理、提交证据,间接影响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关于举证期限的最长期限,法律没有规定,因个案不同,不宜统一规定,实务中交由法院自由裁量,视情形而定。
第三,一审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超过15日。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一般都是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这类案件一般不存在事实方面的争议。因此,需要的证据也比较少,需要的举证时间相应也较少。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基本都比较简单,当事人为了尽快开庭了结纠纷,往往都表示不需要太长的举证期限。所以,简易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超过15日。
第四,一审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7日。从小额诉讼案件实行一审终审的规定可以看出,小额诉讼适用的都是标的额小、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简单案件,为了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诉讼效率,从快审快结角度,法律对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进行进一步压缩。
第五,二审程序案件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10日,这是针对二审提供新证据情形的案件。这是上述司法解释中的明确规定,同时为了减少当事人在二审庭审中通过提交新证据进行诉讼突袭,我们认为,二审期间法院也应当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并明确举证期限。
第六,关于再审审查阶段的举证期限问题,由于现行法律、司法解释都没有关于该阶段举证期限的规定,同时再审审查阶段不存在开庭审理中的所谓诉讼突袭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法院在再审审查阶段无须向当事人发送举证通知书并指定举证期限。
第七,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如果当事人对于对方当事人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的,或者因为对方当事人对自己提供的证据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提出质疑而需要提供其他证据进行补正的,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上述司法解释关于一审、二审、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举证期限规定的限制。也就是,在需要提供反驳证据、补正证据的情形下,赋予了法院关于举证期限确定的自由裁量权。
■ 温馨提示
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或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欢迎向我们的北京遗产继承律师团队进行咨询,我们很乐意为您解答。免费咨询热线:136-8335-6807(08:00-21:00)。